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慈山分院,前身为福建省泉州慈山财经学校,由李陆大先生与其兄于1992年创建,2007年并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更为此名。学校的北大门是一座高达十多米的牌楼,牌楼大石柱内侧镌刻着由陆大先生编撰并书写的楹联:“瑶声传教化,桃李芬芳楠梓阴茂;闸德留箴规,子弟俊秀邑里繁荣”,坐在教室里,透过门窗就可以看到这两排镏金大字。陆大先生虽已离开我们十几年,但他的谆谆教诲早已像此门联在学子心中铭刻,他的高风亮节形象早已像此牌楼在人们心中矗立。
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教育,由慈山分院院长介绍学校捐建华侨李陆大先生昆仲义举,已成为慈山学子必修的第一课。如果你与一位慈山校友谈及其母校,他都会由衷向你谈起陆大先生重教兴学之善举。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陆大先生曾是一位教育者,他深知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大者,是强国富民之本,小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慈山分院自1992年创办以来,几度难关,无不倾注着先生大量心血。
陆大先生与其兄创建了慈山财经学校之后,得知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原有校舍已不敷用,当即决定为慈山财经学校扩建一幢教学大楼、一幢女生公寓和一幢食堂与礼堂合一的综合楼。因校园与民居房舍杂处,不便学校的管理,陆大先生出资在学校门口建成一条取名“瑶闸路”的新街,用于安顿搬迁的居民。依山而建层叠错落的黉舍,成了湖头新城一景。
2002年,学校招生曾一度出现困难。他老人家得知此消息后,心急如焚,不顾年迈和身体劳顿,来回穿梭,多方协调,争得与集美大学联合举办五年高职之便,使学校重现生机。2007年,省政府决定将慈山财经学校由省财政厅下放地方管理后,他又为学校并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一事奔波操劳,使学校得以升格发展。
陆大先生每每回校,只要时间允许,他都要到校园里四处走走,亲切地同师生谈谈。依山而建的校园上下需经许多阶梯,对年事已高的陆大先生而言,会有许多不便。但他都执意要亲身实地察看。他最常去的是食堂和学生宿舍,详细询问学生是否吃得饱,睡得好。听到满意的回答,他会欣慰地笑,笑得像父母为子女所担心的难题得以解决一样开怀,而随行的人也为老先生的开怀感动得流泪。
陆大先生夫妇与学子在慈山财校的合影
如果说,许多人为陆大先生所感动的是因为他建造的一幢幢校舍化为琅琅的书声,修建的一座座津梁铺平沟壑崎岖,慈山的师生们感受得更加深切的是他那尚义和慈怀。
老师们说,之所以选择在慈山分院工作,想法说来简单而浪漫,就是因为敬仰李先生昆仲无私捐资办学的义举。学校虽然地处山区,但一幢幢依山而立的小楼,红墙绿瓦,绿树掩映,风格别致,这里不仅春色满园,更是慈爱满园,处处沐浴着爱的光芒。
已毕业多年的校友,翻出与陆大先生回校时的合影,忆往而情深地说:“他老人家亲口教导的每个字,我们都铭记在心,他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好好学会做人。一个人,品行不行了,心肠坏,害人,如果没有知识,就害三个两个人,有知识的害的是一批人。’他不仅是我们的校主,更是我们的导师。”
春华秋实,教泽绵长。慈山分院的校友们,将陆大先生在毕业纪念册题写的“为善最乐”赠言,铭记于心,感恩于行。走在慈山分院的校园内,你随处可见校友们反哺母校的捐赠。从宣传栏到景观亭,从运动场的旗杆到主席台的顶棚,从多功能教室到创客孵化中心,都是绽放得炫丽夺目的“乐善好施”之花。校友们可随口诵读陆大先生“为善最乐”赠言:“你能够帮忙人家就是好事,你在内心上、在精神上,都会感到很舒服的”。校友们动情地说道,先生的教导,一字一句,像父亲慈祥的叮嘱,是情与爱交织的心声,我们将永远也不会忘记。陆大先生昆仲捐建的校园就是一本大爱之书,日夜徜徉在崇爱向善的大书里,怎能不受之影响。

陆大先生为慈山财校毕业生题写的寄语
李先生昆仲捐建的慈山学园,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人士前来参观考察。集美老校友及校友总会理事代表组团,在参观后感慨万千地说,参观活动已经超出它自身的意义,此次参观不仅是安溪教育之旅,更是寻觅侨魂之旅。
安溪是著名侨乡,家乡的建设发展从来就与一批像陆大先生一样的华侨爱国热情紧密相连。浩淼烟波从未阻断数代华侨与故乡在文化、精神上的心息相通。陆大先生曾深情地说道:“我虽然旅居海外多年,中国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自幼聆听母亲的谆谆教诲,深受老人家言行风范的熏陶,懂得了扶贫济困、广施爱心、造福他人和社会,是做人立世之本。当我在外创业略有所成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故乡和故乡的父老乡亲奉献绵薄心力。”虽不是豪言壮语,却朴实得让人无不为之动容。只有真正触摸到海外华侨那种跨越时空返哺乡土的情感,才能一点一滴掂量出“华侨”二字非同寻常的份量,真正领略到他们无私报国的侨魂,真正品味到赤子们精神的永恒魅力。
陆大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已十六年了,但他的节操、风范将卓然不朽,镌刻在师生的心碑上,传承与光大!